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建築
Social architecture 
開課學期
105-1 
授課對象
工學院  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吳金鏞 
課號
BP5033 
課程識別碼
544 U195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公館104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51BP5033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邁入21世紀後,人類生活與居住的環境正面臨巨大的變遷,都會人口不斷增加,世界人口已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都會地區,社會集體聚居呈現全新面貌與意義。簡要來說,社會建築即是可以改變社會的建築,在新世紀脈絡中,社會如何面對集體生活改變的起點。建築作為實質空間營造設計行動的概括,營造、規劃、設計等行動者,進行何種變化與應對?其思維與行動有何創新與變革?
當前建築行動也開始回應社會的變異,提出創新的行動與方案。2016年普立茲克獎得主Elemental團隊與Alejandro Aravena建築師,針對智利的住宅問題提出建築解答,採用部分完成的建築結構,容許與鼓勵居民長時間自力營造家園的設計方案。英國Assemble團隊由一班包括文學、國際政治、哲學、建築師的成員組成設計團隊,透過當地居民自救和一群年輕建築師的不懈努力和創意,改造利物浦發生騷亂然後變頹敗的社區,他們不是藝術家,卻奪得英國Tuner Prize藝術大獎。改變過往建築專業以形式變化與創新為優先的作法,擴大視角,重新思考回應現實社會生活的建築。
 

課程目標
經由相關文獻研讀、實地參訪與案例研究,與同學一同探索在社會中的建築與建築行動,如何呈現多元面向與意義,重新思考建築的相關行動如何對社會產生影響力。並以台灣現實社會為場域,讓學生透過歷史資料、實地勘查、居民訪談,提出適當的社會與建築行動方案,訓練參與社會建築的設計與實踐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1.社會建築期末作業:
三到四人為一組,選定台灣現實社會的重要議題與問題,透過觀察與紀錄,查找文獻資料,針對問題的解決,研擬可行的未來建築行動策略、營造與設計執行計劃。
2.成績評量要求:積極參與課堂討論,完成作業,將分為二個部分:
(1)個人:a. 校外參訪調查報告,20%;b. 須依要求繳交學習心得或作業,15%。
(2)團隊:a.須積極參與各種分組討論及團隊操作,15%;b.期末須繳交一個綜括理念、策略、實務的社會建築可行方案,50%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1.Alexander, Christopher, Sara Ishikawa, and Murray Silverstein. 1977. A pattern language : towns, buildings, construction.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
2.Hatch, C. Richard. 1984. The Scope of social architecture. New York: Van Nostrand Reinhold.
3.Lynch, Kevin. 1981. Good city form. Cambridge, Mass.: MIT Press.
4.Roger Trancik,1991,《找尋失落的空間》(謝慶達譯),台北:創興。
5.Sudjic, Deyan,2008,建築!建築!誰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? (張秀芳, 王曉剛, and陳相如譯),臺北市: 大雁出版基地發行.
6.Wates, Nick, , and Charles Knevitt. 1993. 社區建築 : 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. (謝慶達, 林賢卿譯) 臺北市: 創興.
7.侯志仁. 2013. 反造城市 : 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 = City remaking. 臺北縣新店市: 左岸文化.
8.侯志仁. 2013. 城市造反 : 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 = City rebelling. 新北市: 左岸文化.
 
參考書目
1. Alexander, Christopher, Sara Ishikawa, and Murray Silverstein. 1977. A
pattern language : towns, buildings, construction.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
Press
2. Lynch, Kevin. 1981. Good city form. Cambridge, Mass.: MIT Press.
3. Roger Trancik,1991,《找尋失落的空間》(謝慶達譯),台北:創興。
4. Sudjic, Deyan,2008,建築!建築!誰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? (張秀芳, 王曉剛,
and陳相如譯),臺北市: 大雁出版基地發行.
5. Wates, Nick, , and Charles Knevitt. 1993. 社區建築 : 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
境. (謝慶達, 林賢卿譯) 臺北市: 創興.
6. 侯志仁. 2013. 反造城市 : 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 = City remaking. 臺北縣新店
市: 左岸文化.
7. 侯志仁. 2013. 城市造反 : 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 = City rebelling. 新北市: 左
岸文化.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個人學習心得與作業 
15% 
修課同學依要求繳交課堂報告、學習心得或作業 
2. 
校外參訪調查報告 
20% 
課內及課外的社區案例參訪心得報告 
3. 
期末小組團體報告 
50% 
實作之綜括理念、策略、實務的可行方案 
4. 
參與討論及操作 
15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2  「社會建築」課程介紹
如何設計與執行具有改變社會的空間、時間、集體組織? 
第2週
9/19  「建築參與」:
建築行動如何可以解決社會的問題?誰有資格參與在建築行動之中?透過參與設計,建築超越設計師個人的美學偏好與表現,成為再思考建築的起點。
建築的參與行動讓社會人民可以重新掌握好環境的生成與創造,解放建築設計權力,讓社會重新打造自我的環境。
溪洲部落案例介紹
 
第3週
9/26  「社區參訪」一:新店溪洲部落、-自力營造社會建築
台灣歷史條件下的自營聚落,在社會變遷下的行動與設計策略
在溪洲部落上課:下午二點在捷運新店站出口集合,步行到溪洲部落。
「建築田野」:10月1日(週六)食養城市人文農創田野工作坊
(詳細報名網站與時間地點另行公布)
 
第4週
10/03  「建築模式」:社會建築的設計方法
人民的設計:介紹基地、使用者、空間劇本、建築模式語言。
透過參與式設計與模式語言的介紹,設計不再是設計師個人的美學表現,是再思考社區的起點。讓生活在環境中的人民可以重新掌握好環境的生成與創造,解放設計權力,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打造自我的環境。
設計人民的空間-建築模式語言介紹
閱讀與學習操作建築模式語言:
40.老人天地
69.戶外亭榭
104.基地修整
112.入口的過渡空間
159.兩面採光
163.有圍合的戶外小空間 
第5週
10/10  國慶紀念日(放假日) 
第6週
10/17  「建築社區」:如何透過社區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問題?
社區實質空間與共識的建構過程?如何設計社區居民集體參與的行動?
「社區參訪」二:公館寶藏巖案例。
 
第7週
10/24  社會建築小組方案初評:以洞察力、理解力、創新力、問題可解決性、時空可執行性、財務可平衡性… 等面向,對於各組所提出方案,進行個別組別簡報與初評,並提供評論意見,供持續發展改進之用。 
第8週
10/31  課程移到10/1(六)田野工作坊 
第9週
11/07  「建築都市」:集體生活的創新可能性
都市共居共設共創共作的新模式,改變社會的都市建築
閱讀:Chapter 1&2, Lynch, Kevin. 1981. Good city form. Cambridge, Mass.: MIT Press.
Alexander, Christopher, Sara Ishikawa, and Murray Silverstein. 1984. The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.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
 
第10週
11/14  「建築風土與氣候」:自然環境與社會的互動,
在自然環境中如何找到改變社會的建築行動與策略?
如何實踐氣候變遷下的社會調適行動,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氣候調適行動、社區氣候,社區公共空間與微氣候調節。
是設計建築還是設計氣候?順應氣候的建築設計
 
第11週
11/21  「建築結構」:好的結構設計與社會
結構如何影響社會中的建築?
閱讀建築模式語言:
205.結構服從社會空間的需要
207.好材料
 
第12週
11/28  「建築非正式」:逃逸在國家、制度之外的建築行動與策略
違建與違建聚落的社會意義與建築影響力
「建築運動」:都市社會運動
居住正義與無殼蝸牛運動
文萌樓保存運動、「我家在康樂里」影片討論
 
第13週
12/05  「建築組織」:專業的流動與集結
台灣歷史脈絡中的NGO與空間行動者的組織與策略:OURS與台大城鄉基金會
 
第14週
12/12  「建築倫理」:建築師的社會責任?建築是個職業?還是志業?
建築專業的改革與挑戰:建築改革社的經驗
2016台南地震引發的建築責任與倫理議題
 
第15週
12/19  期末方案發展小組工作討論 
第16週
12/26  期末方案互評 
第17週
1/02  開國紀念日遇例假日補假 
第18週
1/09  期末成果發表會